地理学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学科简介

       本学科起源于1942年国立中正大学史地组,长期致力于鄱阳湖研究,领衔江西省两轮“鄱阳湖科学考察”,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决策咨询金策奖等;是“十一五”和“十二五”省重点学科;现拥有地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硕士点、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以孙九林和龚建雅“双聘”院士领衔的院士工作站,以及鄱阳湖湿地与流域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5个省部级科研平台,鄱阳湖南矶湿地野外综合试验站各1个,拥有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1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江西省“赣鄱555”人才2人,省井冈学者和省百千万人才各1人;专任教师46人,其中45岁以下人员占72%,拥有博士学位比例达88%,具有境外学习经历人员占63%。

       近年来,本学科通过加强与国内外高校、学术研究机构的交流和合作,进一步提升了办学水平和学术声誉,为学科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3年依托学院成立了“鄱阳湖生态环境与资源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点实验室设有鄱阳湖湖泊生态环境、湿地生态与环境健康、流域综合管理与区域发展、鄱阳湖生物多样性、生物资源综合利用、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空间信息共享服务等研究方向。本学科以重点实验室建设为契机,以鄱阳湖流域复杂系统为研究对象,紧密结合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国家战略规划,积极开展资源利用、环境演变、自然灾害、国土整治、人口与城市化、区域发展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尤其是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决策支持服务为重点,开展多学科、多层次、多方位的综合研究,逐步形成鄱阳湖流域健康与生态安全、空间信息分析处理与系统应用、城乡人口与区域发展等具有坚实理论基础和鲜明地方特色的研究方向,使之成为鄱阳湖研究的重要基地。


二、培养目标

通过博士研究生教育,为国家和地方培养地理学创新型人才。围绕鄱阳湖湖泊-湿地-流域地表过程及生态安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环境和灾害的实时监测、评估和预警等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开展系统研究,为长江中下游生态安全保障、大湖流域综合治理,以及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赣南原中央苏区振兴等国家战略提供科学依据、技术支撑与保护治理模式。


三、基本学制与学习年限

博士研究生学制为3年。非定向就业(全脱产)博士生基本修业年限不得低于3年,定向就业(非脱产)博士生的基本修业年限不得低于4年,博士生在校最长年限(含休学和保留学籍)不超过7年,休学创业的博士生在校最长年限不超过8年。硕博连读研究生在校学习年限一般为5年(含硕士阶段)。

 

四、研究方向及简介

序号

研究方向名称

主要研究内容及简介

1

自然地理学

基于鄱阳湖湖泊-湿地-流域综合自然地理特征,开展水环境与水生态时空格局、流域地表过程、湿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全球变化与区域环境演变、重金属、药物等污染物在湖泊水环境多介质中的迁移转化机理等研究;针对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生态脆弱区,开展生态治理与生态保护等研究;构建宏观观测技术与微观现场示踪和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流域多尺度分析方法体系。

2

人文地理学

以协调区域人地关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开展旅游资源开发、交通基础设施与区域发展、农业转型与新型城镇化等研究;探讨鄱阳湖流域人文现象的空间格局、演化过程及其驱动机理;基于地理信息技术实现集成创新,打造区域经济社会服务综合云平台。

3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基于空间信息技术在流域生态环境监测中的优势,构建以卫星遥感、无人机遥感和地面物联传感网等数据获取手段的空-天-地一体化的鄱阳湖流域生态安全监控大数据平台,开展流域资源、环境和灾害等的监测、评估和预警;开展多尺度空间数据的融合、空间数据模型与方法、虚拟地理环境仿真与决策支持等研究

 

 

五、培养方式和培养计划

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并接受导师组的集体指导。导师需同时对博士研究生的业务和思想进行指导和教育。

博士生应在入学后两个月内,在导师的指导下制定个人培养计划。个人培养计划应包括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计划。个人培养计划由导师组审查通过后报学院及研究生院备案。

1.导师负责制

导师是博士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博士研究生入学后在规定时间内,应在导师指导下制定个人培养计划。个人培养计划要对该博士生的学科研究方向、课程学习要求及考试方式、学位论文要求、学术活动、科研训练和能力培养等方面提出比较具体的规定或说明。导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设定不低于本文件规定的博士研究生中期考核要求、发表学术论文要求和毕业论文答辩要求。

2. 集体培养制

按一级学科下的方向成立博士研究生指导小组,发挥导师群体智慧,协助导师指导博士研究生的学习与科学研究,提高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导师可为博士研究生聘请第二导师协助培养,第二导师应具有博导资格或为地理学某学科方向的学术骨干。

3. 科学研究贯穿培养全过程

合理安排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工作,切实提高博士研究生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博士生入学后第一个学期内,应在导师指导下根据个人培养计划阅读拟定研究领域的高水平学术论文,把握研究进展,提出自己的研究设想和研究方案;中期考核前应在研究领域中取得阶段性成果;完成毕业论文过程中,应在本学科领域发表高层次学术论文。

4. 学术交流制度

博士研究生应积极参加学术型会议,并在学术会议上作学术报告(以会议议程的报告清单为准)。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提倡联合培养,鼓励有条件的学科方向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和研究机构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术交流和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六、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一)毕业最低学分要求

毕业

总学分

课程学分

学术活动

学分

总学分

公共必修课学分

学科必修课学分

任意选修课学分

补修课

18

16

6

6

4

不计学分

2

(二)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

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课

学期

考核形式

备注

公共

必修课

99911001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32

2

1

考试

必修

99911002

公共英语1

32

2

1

考试

必修

99911003

公共英语2

16

1

1

考试

必修

00311001

专业英语

16

1

1

考试

必修

学科

必修课

00312002

地球系统科学(全英文授课)

54

3

1

考试

必修

00312003

地理分析与建模

54

3

1

考试

任意

选修课

00313004

地理大数据分析

54

3

1或2

考试

必选4学分以上

00313005

流域综合自然地理

36

2

1或2

考试

00313006

现代自然地理学

36

2

1

考试

00313007

人文与社会空间综合分析技术

36

2

1或2

考试

00313008

人文地理学理论和方法

36

2

1或2

考试

00313009

资源与环境遥感

36

2

1或2

考试

00313010

地理信息技术前沿

36

2

1或2

考试

必修

环节

00312012

学术活动

2

必修

补修课

00314013

自然地理学

54

1

考查

跨学科考生必修

00314014

人文地理学

54

1

考查

说明:1)英语免修免考要求见《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教学管理规定》;

2)任意选修课可选择非本培养方案内课程;

3)补修课不计入总学分,成绩需及格。

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过程分为硕士和博士两个阶段,硕士阶段需完成全部硕士课程,博士阶段需完成全部博士课程及博士培养环节。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管理其他要求参见其他相关文件。

(三)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课程学习必须通过考核,成绩合格方可获得学分。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可采用笔试、口试、科研论文等形式。各培养单位应根据课程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方式等的特点确定考核方式和形式,加强对博士生基础知识、科学思维、创新思维和研究问题能力的考核。 考核过程应与教学过程紧密结合, 通过考核促进博士生积极学习和教师课程教学的改进提高。课程考核按百分制计算,必须保留试题、试卷。学科必修课75 分及以上为合格,公共必修课和任意选修课60 分及以上为合格。

 

七、学术活动

在读期间,博士研究生应听取不少于20场由学校、学院、实验室、学位点组织的高水平学术讲座;应公开主讲不少于2次有关文献阅读、学术研究等内容的学术报告。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应至少参加1次国家级学会及其专业委员会召开的学术型会议或在其它国家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并在学术会议上作学术报告(以会议议程的报告清单为准),并提交自己撰写的学术论文。学术活动占1学分,根据博士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的考勤和主讲的学术报告质量等进行考核。博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应协助导师承担一门课的助教,辅导本科生、研究生课程学习,掌握一定的教育教学技能;也可协助指导本科生、研究生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完成者可获得1学分。

 

八、中期考核

博士研究生在论文开题前(第三个学期初)进行中期考核。具体要求参见《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中期考核与筛选暂行规定》。

 

九、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的规定

各研究方向培养的博士研究生必须第一作者江西师范大学第一署名单位完成以下明确规定的博士研究生论文发表及其学校明确规定的其他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方可申请学位论文答辩:

方向

成果要求

自然地理

B类或以上论文3篇(其中SCI论文1篇)

人文地理

B类或以上论文3篇(其中A类论文1篇)

GIS专业

B类或以上论文3篇(其中EI源刊或SCI论文1篇)

备注

SCI分区参考JCR大分区,中文期刊参考学校分类。

 

十、学位论文

(一)论文选题要求和开题报告

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要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博士研究生一般应于第三学期末前完成开题报告。开题报告的时间与论文答辩的时间间隔原则上不少于16个月。开题报告具体要求参见《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的若干规定》。

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应属学科前沿或对科技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或实用价值。学位论文应表明作者在本学科掌握了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具体要求如下:(1)开题报告的时间:博士生在确定选题,大量阅读文献的基础上,一般应在入学的第三学期末之前,最迟应在第四学期末之前完成开题报告。要求查阅不少于100篇的中外文文献资料,并且近5年内文献不少于50%、外文文献应不少于50篇,写出不少于8000字的书面报告。(2)开题报告的方式:开题报告应以报告会的形式,在教(科)研室或以上范围公开举行;开题报告会至少须有本学科及相近学科3位高级职称教师参加。(3)开题报告的内容:依据《开题报告表》的要求作开题报告,主要介绍论文的主要创新点、技术路线、实施方案、预期成果和计划安排。并在开题报告会后,及时完成《开题报告表》交学院研究生教务秘书保存,以备检查。若因正当原因改变选题,须按上述要求重作开题报告。

(二)论文进展报告和中期检查

博士生在撰写论文过程中,应定期向导师作进展报告,并在导师的指导下不断完善论文,学位点应定期组织论文中期检查。

博士研究生在撰写学位论文期间,除接受导师的具体指导之外,应安排1-2次向本学科导师指导小组汇报论文进展情况、遇到的问题及商讨解决的办法。

学位论文开题一年后,博士生向学院组织的考评小组作论文工作进展情况报告,考评小组至少由本学科及相近学科的3位高级职称的教师(尽量为参加过开题报告的专家)组成。中期考核要求至少在核心期刊完成以第一作者署名或者导师第一、学生第二发表一篇与本领域相关的学术论文;或者导师第一、学生第二申请的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否则延期毕业。以上研究成果均需以江西师范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考评小组对博士生论文工作进行认真审查,并将考评意见填入《中期考评表》,对未按论文工作计划完成阶段工作的要有明确的处理意见。《中期考评表》交各学院研究生秘书保存,以备检查。

(三)论文评阅与答辩

博士学位论文评审由研究生院统一组织办理;博士学位论文实行100%盲评审制;一题五审。论文评阅意见:(1)均为“A”,则可以进行博士学位论文答辩;(2)评阅意见中有“B”的,学位申请人需对评阅人提出的修改意见以书面形式做出回复;(3)评阅意见中有一份为“C”的,学位申请人应对申请学位论文进行修改,修改时间一般不少于3个月;若有两份或两份以上评阅意见为“C”的,则本次答辩申请无效,学位申请人应修改论文,修改时间一般不少于6个月;(4)评阅意见为“D”的,则本次答辩申请无效,学位申请人应修改论文,修改时间一般不少于6个月。论文评阅与答辩的具体要求详细参见《江西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评审管理办法》、《江西师范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

申请毕业的博士研究生,在论文撰写完成且距离论文送审6个月前必须申请和举行论文预答辩。预答辩需由博士生导师任审核组长的5人预答辩考核小组。预答辩申请通过后,组织预答辩审核工作,审核小组成员对博士生提交的论文和预答辩给出审查修改意见,博士生根据预答辩审核小组所提论文修改意见进行修改和完善。未按时申请预答辩和预答辩未通过的博士生将无法进入论文送审和答辩工作环节。

研究生独立完成的成果必须是一篇系统的、完整的学术论文。多人合作的课题应明确区分本人所做的工作,共同部分应加以说明。学位论文的撰写应按照《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格式规范》执行。学位论文应符合统一的学位论文格式与要求,撰写规范,内容完整;论文结构合理、层次分明、文字简练,正文字数要求一般在3万字以上;论文内容言之有理、推理严密、数据可靠、结果可信、分析合理。博士研究生到校外单位及委培研究生回原单位做学位论文工作,要经导师、学院和研究生院批准,并保证每月一次向导师汇报工作进展,按时完成上述工作。

 

十一、毕业与学位授予

博士研究生在学校规定的学习年限内完成课程学习,修满规定的学分,通过思想品德考核、学位论文答辩,符合毕业要求,准予毕业;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的有关规定,达到我校学位授予标准,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和表决,经公示无异议后,授予博士学位。

 

十二、博士生必读书目和专业学术期刊目录

(一)必读书目(应注明作者、书名、出版社,出版时间等)

1.冷疏影. 地理科学三十年:从经典到前沿,商务印书馆,2016.

2. 顾朝林,于涛方,李平.人文地理学流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 R.基钦,N.J.泰特.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商务印书馆,2006.

4. 顾朝林.人文地理学导论,科学出版社,2016.

(二)专业学术期刊

英文期刊:

1. 《Science》、《Nature》及其子刊

2. 《Global Change Biology》

3. 《Ecology Letters》

4. 《Ecology》

5. 《Journal of Ecology》

6. 《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

7. 《APPLIED GEOGRAPHY》

8. 《APPLIED SPATIAL ANALYSIS AND POLICY》

9. 《CULTURAL GEOGRAPHIES》

10. 《ECONOMIC GEOGRAPHY》

11.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12.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D-SOCIETY & SPACE》

13. 《GEOGRAPHICAL REVIEW》

14.《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

15.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16. 《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

17. 《LANDSCAPE RESEARCH》

18. 《POPULATION SPACE AND PLACE》

19.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20. 《REGIONAL STUDIES》

21. 《SOCIAL & CULTURAL GEOGRAPHY》

22. 《URBAN GEOGRAPHY》

23. 《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

24.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

25.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

26. 《Cartography 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s》

27.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

28. 《IEEE Transactions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29. 《Computers, Environments and Urban Systems》

30.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31. 《Transactions in GIS》

32. 《Computers and Geosciences》

33. 《Photogrammetric Engineering & Remote Sensing》

34. 《ISPRS Journal of Photogrammetry Engineering & Remote Sensing》

35.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 AND GEOINFORMATION》

36. 《GeoInformatica》

37. 《Pattern recognition》

38. 《IEEE TRANSACTIONS ON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

39. 《IEEE Transactions on image processing》

 

中文期刊:

1.《地理学报》(中英文版)

2.《地理科学》(中英文版)

3.《生态学报》

4.《土壤学报》

5.《环境科学学报》

6.《遥感学报》

7.《中国科学D》

8.《地理研究》

9.《经济地理》

10.《地理科学进展》

11.《人文地理》

12.《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13.《自然资源学报》

14.《资源科学》

15.《测绘学报》

16.《武大学报信息版》

17.《农业工程学报》

18.《计算机学报》

19.《中国图形图像学报A》

20.《湖泊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