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层盐矿开采活动引发的地表形变问题,长期以来威胁着矿区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江西师范大学联合中南大学、中国移动(江西)虚拟现实科技公司等科研团队,基于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在江西省樟树市清江盐矿区开展系统性监测研究,建立了地下空间演变与地表形变的定量响应模型。
研究团队利用2018至2022年的Sentinel-1号卫星数据,采用小基线集干涉测量技术(SBAS-InSAR)对矿区地表形变进行高精度监测。监测数据显示,清江盐矿累计形变区域面积超过1.5平方公里,最大年形变速率达到38.5毫米,部分区域呈现持续加速变形特征。通过构建三维模型反演分析,研究揭示了该区域年均地下物质净损失量为8.65×10⁴立方米,且地下空间变化与地表沉降幅度存在显著线性关联。基于累积体积变化推演,研究预测若维持当前开采强度,60年内可能诱发Mw5.5级地震,这一发现是给相关企业和管理部门的重要预警。
基于研究成果,科研团队提出针对性防控建议。建议在矿区范围内实施建筑限高政策,要求新建基础设施满足抗差异沉降设计标准。同时构建包含InSAR、GNSS等的多源监测网络,实现毫米级形变实时预警。
该研究由江西师范大学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评估江西省重点实验室地质灾害团队主导完成,第一和通讯作者均为重点实验室高华博士。相关成果于2025年1月发表于中科院一区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gital Earth》,论文获江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32BBE50021,20243BBI91033)资助,为全国井盐开采地质灾害防控提供了创新性解决方案。
图1井盐开采示意图
图2 基于时序InSAR技术获取的危险区域的累积变形
论文信息:
标题:Observation and Evaluation of Surface and Underground Space Changes in Well Salt Mining Based on InSAR: A Case Study of Qingjiang Salt Mine, Zhangshu, China
作者:高华、骆晓亮、林珲、冯光财、王绿春
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gital Earth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80/17538947.2025.2458683
第一/通讯单位:江西师范大学